Monday, September 28, 2009

~ 这个傲慢是大烦恼 ~


1 谛闲老和尚有一个徒弟,参禅的徒弟,他没有功夫的时候,没有名闻,也没有利养,是个很有道心的出家人;可是等他有了一点成就,名闻利养来了,他就贡高我慢,所以就堕落了。

2 谛闲老和尚这个徒弟,在江苏金山寺禅堂里面修得很不错,他在这个道场,从清众一直被方丈和尚提升到首座,可见得他的德行很受人尊敬。

3 可是当了首座和尚,他的傲慢心就生起来,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!傲慢心一生起来,他的护法神就走了,冤家债主就来了。

4 冤家债主是什么人?是他没有出家之前的太太。他要出家,太太不肯,不让他出家,他一定要出家,太太跳河自杀,变成了冤鬼。

5 那个冤鬼始终缠绕着他,但是他修行有功夫,有护法神保佑他,所以这个冤鬼没有办法贴近。到他傲慢心起来,护法神走了,他太太的冤魂罩住他,也逼着他,他就糊里糊涂地也跳水死了。

6 死了以后,他当土地公去了。总算还修得有点功夫,他到饿鬼道里去作土地公,他太太就作土地婆。他死后,谛闲老和尚还去祭他,所以你才晓得,一念傲慢心生起,修行功夫就失掉了。

7 所以,修行人在名闻利养来的时候,要懂得转变,要怎么转变?在起心动念时,就要马上警觉,决定不能有贪嗔痴慢的念头。我们六根对着外面六尘境界,你喜欢的境界就起贪心,不喜欢的境界就起嗔恚心,念头才一动,立刻就要知道堕落了。

8 一念贪心动,你已经落在饿鬼道;一念嗔心动,你已经落在地狱道;一念愚痴,你已经是畜生!一个修行人,一切时、一切处,要提起高度的警觉,这才行!要知道,这个傲慢是大烦恼,只要你生起一念傲慢心,你所有一切的功德就会全都丧失,这是我们不能不警觉的!


Sunday, September 27, 2009

~ 知名度高是麻烦事情 ~


1 出家在家都一样,讲经说法是为了续佛慧命,是为了弘法利生,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、转恶为善、转凡成圣,绝对不能有丝毫自己利益夹在其中。现在有许多出家人讲经说法,他的目的是提高知名度,是希望大家对他尊敬,希望大家对他供养,这是邪业,这不是正业。

2 要知道,知名度高是麻烦事情,不是好事情!名气大了,来找你的人也多了,应酬也多了,这个事情障碍来了。往往名闻利养一来,人怎么样?贪嗔痴慢就来了。

3 在佛门里,很好的修行人到后来着魔的太多了,为什么会着魔?就是名气一大,利养一多,贪心起来了,傲慢心起来了,这就着魔了,这个就麻烦。

4 修行人必定要经过这个阶段,名气大了,名闻利养就会跟着来,来了要怎么办?你要有智慧光明内照、返照。在这个时候自己要觉悟,名闻利养来了不要着相,要从内心里头舍掉。

5 以近代这些大德来说,像印光大师,他的名闻利养太大了,他能舍,舍得干干净净!印光大师一生印经,所有的供养全部拿去印经、印善书。他叫这些在家弟子们办了一个弘化社,弘化社的资金就是信徒供养老法师的,老法师统统拿到那边印送经书、善书,普遍布施,他做这个事情。

6 你看《虚云老和尚年谱》你就晓得,虚云老和尚一生建道场,他老人家拿信徒所有的供养去建道场,道场一盖好,找到一个有修有德的出家人做住持,他老人家就走了,自己一分钱都不要。

7 虚云老和尚穿的衣服,你们看到照片,补的一块一块,补了好多块,他难道没有钱去做一件新衣服?有的是钱,钱太多了,泰国的国王都是他的皈依徒弟,哪里没有钱!钱统统做善事去了。

8 真正修行人决定不贪恋名闻利养,像印光大师、虚云老和尚,他们都能舍,而且舍得干干净净。他们有智慧,决定不会被名闻利养迷惑。每位同修在学佛的道路上必定会经过这一关,如果名闻利养来的时候,你没有定力、你没有智慧,那你就完了!你必定堕落。


Saturday, September 26, 2009

~ 人生最高的享受 ~


1 我年轻的时候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,方老师在最后一个单元跟我讲的是佛经哲学。我当时很惊讶,因为一般社会大众总是认为宗教是迷信的,尤其是对佛教,佛教是什么神都拜,它是泛神教、多神教。

2 在宗教里面,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神,一个真神。佛教里面什么神都有,所以属于低级的宗教,不是高级的。我们年轻时候也有这个观念,几乎变成成见,所以对于佛教是一点兴趣都没有,不去接触。

3 而方老师告诉我,他说你不知道,我们学的是哲学,佛是大哲学家,佛是圣哲,佛经是世界上高等哲学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这不就是快乐吗?如果不是高等的享受,我们学它干什么?我们学佛就应当要得到世间最高等的享受。

4 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,现在问问,我们有没有得到?我告诉同学们,我得到了,所以我非常感激老师。不是老师教导我,我这一生也会生活在烦恼、痛苦的世界,哪里有这么自在?哪有这么快乐?

5 这么多年来,方老师教我到今年五十七年了,五十七年来确实我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这个享受不在物质上,这与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不相干,那个里面没有最高的享受。说到这个地方,人确实是要有一点智慧,要觉悟,觉悟就快乐!迷了就痛苦,纵然有很高的地位、有很多的财富,不快乐,没有我快乐。

6 我是一无所有,可是生活过得非常快乐。夫子所说的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(yuè)乎”,我有,我得到了,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,这个我也有。你们都看到,每个星期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同参道友,我们的聚会多么快乐!

7 你们都知道在香港这个地区,地方小,人太多,所以在物质生活上确实是谈不上!精神享受在世界上很难有,这是我们要珍惜的。世界各个地方的同参道友,他不到名胜地区去观光旅游,到我们佛陀教育协会来,来干什么?来享乐,这个地方有真乐。

8 佛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“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”,学佛能有这个境界,你就真得受用了!如果学佛得不到法喜,你学错了,不是在理论上犯了错误,就是在方法上犯了错误,你学佛怎么没有快乐?


Friday, September 25, 2009

~ 他表演给我们看 ~


1 我年轻时喜欢读历史,最初我对历史上有一桩事情很疑惑,放在心上很长的一段时期得不到答案。你看历史,中国的历史是一代一代的,二十五史。每部史书里面,都有一篇《隐逸传》。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立德、立功、立言,这是史学家给他立传,留传后世。中国历代这种人很多,为什么历史上给他立传?

2 这些隐士、隐居的人,虽然有学问、有道德、有能力,但是从来没有替社会做一桩事情,好像并没有真正利益国家民族,为什么历史上要给他写传记留传到后世?这个我很迷惑!

3 历史上留名的,都是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,这些人没贡献,一天到晚作诗、作文章、喝酒、游山玩水,他都搞这个,也给他做成传记。我那时候很不服,后来学了佛才晓得,真的要给他立传,他对于国家民族的贡献很伟大。他表面上好像没有贡献,实际上有很大的贡献!这些人潜移默化,影响大众。

4 他教人什么?他教给我们世间人,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。他不是没有本事,不是不能跟人家争,他有道德、有学问、有才干,他不是口说,他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。他不是没有能力求,不是没有能力争;他有这个能力,他不争、不求,他的生活回归自然了。回归自然不简单,贤人君子才能做得到!

5 隐士,他不作乱、不革命、不去争权夺利,这对于国家长治久安,有很深远的影响,这个给他立传很有道理!像佛陀一样以身教,他表演出来给我们看,人人都能够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,天下不就太平了吗?今天天下为什么这么乱?喜欢竞争的人太多,喜欢追求的人太多,所以天下就大乱。

6 如果人人都能够不争不求,天下太平。有很多人说:“不行,现在这个年头要是不拼搏,活不了!”我不拼搏,我活得蛮好,我活得比他好,比他自在!我也没有求,也没有争,日子还不是一样好过?

7 他要真的不求不争,保证他死不了!都是妄念在作祟,完全是错误的观念在支配着。不但自己一生苦恼,也把社会扰乱,带给众生苦难。要晓得,清净心是定,“因定开慧”,你的心真正清净,你才知道用什么方法照顾一切众生,才知道用什么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!

8 你的心不清净,哪儿来的智慧?清净心是“寂”,智慧心是“照”,你的心里清净而充满智慧,寂照同时,你才能利益众生。“寂”是自性本定;“照”是自性本觉,本觉是我们本有的般若智慧。我们今天有利益众生的心,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力不足就是我们寂照功夫不够,所以力量达不到。


Thursday, September 24, 2009

~ 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 ~


1 真正学佛的人知道,利益别人的事都是善,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恶。为什么说利益自己的事都是恶?因为利益自己的事,会增长贪嗔痴,所以它是恶。

2 利益别人的事,增长自己的三学六度,所以它是善。学佛的人懂得这个道理,所以他处处舍己为人,这是不学佛的人不懂。

3 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。如果我们要真正讲断恶修善,那就一定要断绝“一切为自己”的这种念头、思想、行为,要把这个断掉!

4 修善,念念为众生想,为社会想,为大众想,这就是真正修善。能这样做,你不要想明天,也不要想明年,你的明天跟明年一定比今天今年更好。为什么?你有福报。纵然自己在命里有许许多多的障碍,福报一现前,那些障碍自然就化解!

5 真正懂得这个道理,懂得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一心一意帮助别人,利益别人,决定不为自己。帮助别人才是真正帮助自己,利益别人就是真正利益自己!

6 帮助别人破迷开悟,自己迷决定破,悟一定开。我们知道多少,完全和盘托出,没有丝毫保留,明天?明天悟入得更深、悟入得更广。如果想保留一点,教别人自己要留一手,你就永远到这里为止,你不可能再进步,这是真理。

7 财富也是如此,你财富不肯再布施,你财富就到此为止,就这么多了!所以愈施愈多,财布施如是,法布施亦如是。

8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,真正明白人,对自己这一生决定没有忧虑,不会为自己将来担心、操心。不为自己,不为将来,学佛的人,确实跟世俗人想法、看法、做法完全不相同!


Wednesday, September 23, 2009

~ 现代人不肯吃亏 ~


1 古人讲“吃亏是福”,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。吃亏为什么是福?吃亏是你以前的业障消了。现代人不肯吃亏,这个念头、行为是错误的!

2 现代人最大的毛病是没有耐心,他不知道什么叫修行?修行,行是行为;念头思想是意业的行为,言语是口业的行为,身体的造作是身体的行为,三业行为有了错误,赶紧把它修正过来,这叫修行。

3 我们学了佛,吃亏上当总是有怨恨、有报复,这哪里是修行人!只要我们起一念怨恨心,阿赖耶识里头就种了种子,将来遇到缘,这个种子起现行,你说多麻烦,多么可怕!

4 我们学佛,要像佛那样真正觉悟,真正明白,这一生当中决定不跟人结冤仇!自己吃什么样的亏,上什么样的当,被人怎么样地陷害,心里头若无其事,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,这叫修行。

5 没有怨恨心,没有报复心,把这个修正过来,下一生再遇到的时候,就是好朋友了。我们的怨结解了、化掉了,那就是福,吃亏的人将来就有这个福报。

6 不肯吃亏,怀恨在心,念念不忘,下一次再见面,报复,冤冤相报!这个报复,彼此两边都痛苦,那是祸,不是福!冤冤相报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你说那个多苦!

7 冤家对头是两方面,一面觉悟,就化解了。我们不要等别人觉悟,自己觉悟,自己一觉悟就化解了。

8 我们念佛人,愿意吃亏,愿意上当,一心一意认真念佛,决定要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!到极乐世界之后,智慧开了,德能、神通现前,倒驾慈航,再到九法界里面帮助过去有缘的众生。什么缘?就是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,跟我们有这些缘的,我们帮助他,度他!


Tuesday, September 22, 2009

~ 寿命长短不重要 ~


1 “财色名食睡,地狱五条根”,为什么睡也是地狱之因?睡是昏沉,贪睡的人昏沉重,这个烦恼重,所以也是堕地狱的因。

2 地狱有很多种,他不是堕很深的地狱,不是堕阿鼻地狱,他是堕一般小地狱。像“财色名食”,那个业比睡眠要显著、要严重。

3 但是睡眠多的时候头脑昏沉,不开智慧,就是讲不开窍,他对于前面四种不善业有连带的关系。人在头脑清醒的时候,不敢造恶业,就算是造业,他造的业轻;人只有在迷惑颠倒的时候,他才敢造恶业。

4 一般现在人的睡眠,有六个小时应该就够了。人的寿命实在讲是很短暂的,中国古人常讲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,这是真话。现在一般说,医药发达,科技进步,人的寿命延长了。实际上不见得,超过七十岁的人是有,也不少,那是什么?各人有各人的业因。

5 在佛法讲,过去生中修的无畏布施,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。但是生在现代的时代,长寿有什么意思?没有意思。长寿是多受苦难!社会这么混乱,灾难这么多,你所看到的、听到的,都不是称心如意的事情,都是些痛苦,所以这个长寿,跟太平盛世的长寿不相同。

6 我们从方方面面去观察,你才真正能够了解,真能了解,才真正明白。所以寿命长短不重要,重要是怎样?提升自己的灵性。如果走这个目标,寿命长有好处,为什么?有时间学习。学习的时间愈长,对自己提升境界帮助愈大,这是肯定的。

7 我自己有这个经验,如果我四十五岁那年真的死了,我的境界很低。你听我讲经就晓得了,我四十五岁那时候,出来讲经讲了十二年,跟现在完全不相同,这就是寿命帮助了我。

8 我们能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稍稍明了一些,大乘经教才真正看得懂,真正看得出它的意思,没有这么长时间去薰修,这是做不到的。所以寿命长短,看你用在哪个方面,如果用在造业方面,那不如寿命短一点的好,少造点罪业!用在学习上,寿命长好,可以多学一些很好的东西。


Monday, September 21, 2009

~ 我们要怎样救自己 ~


1 人伦的大道是什么?凡是讲大道,都是符合自然的秩序。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是自然秩序。人伦的自然秩序,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这就讲人与人的关系,这个关系是自然的,不是哪一个人在设定的,哪一个规划的,不是的,自自然然的,自然的就是道。

2 遵守自然的法则,这就是德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君仁臣忠,朋友有信,那就是德。所以中国人讲“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”这是德,这个八德有两种讲法,另外一种讲法是“忠、孝、仁、爱、信、义、和、平”,都是古人所讲的八德,这是“德”简单的解释。

3 古圣先贤没有不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,中国人几千年来在这个世间没有被淘汰、没有被灭亡,什么原因?就是伦理道德的教育。

4 最近这一个世纪,从五四运动以来,打倒孔家店,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教育受了很大的伤害,但是它的根还在。毕竟它有几千年的根,一下想把这个根完全拔掉还不是容易事情。这个根本稍稍摧毁,灾难就现前,如果这个根本完全丢弃了,这个国家民族一定要遭受亡国灭种的惨祸。

5 中国古圣先贤常说的“以道治国,以德化民”,道是什么?五伦。以五伦治国,这是治理国家的纲领;“以德化民”,历代的圣王都是以五常八德教化老百姓。五常是“仁义礼智信”,八德刚才讲过了,“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”,或者是“忠孝仁爱、信义和平”。

6 “以道治国,以德化民”,中国自古以来几千年,历代的圣王都是以这个为教化全国人民的根本。这个里头决定没有竞争,竞争这种教育是从西方传来的,这个会带来灾难。现在我看到社会上许多小孩,父母都教他竞争,“你要不好好地争,你将来就生活不下去”,这个观念错误!

7 这个观念会带给世界很大的灾难。为什么?竞争提升就是斗争,斗争提升就是战争,战争提升就是毁灭,世界末日。现在不能打仗,核武、生化不得了,会把整个地球毁灭掉。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,你看伦理道德是和平的,人与人之间忍让,互助合作,决定没有竞争。

8 英国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,在七十年代都已经觉悟到: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。这是世界著名的学者给我们一个伟大的启示。我们怎样救自己、怎样救社会、救众生?必须回过头来向孔孟学说、大乘佛法里面来寻求、来学习!


Sunday, September 20, 2009

~ 好学非常重要 ~


1 佛常讲“心外求法,无有是处”,这句话很深。我们往往听到这句话依文解义,“心外求法,无有是处”,算了,没地方求了,干脆也就不求。殊不知佛教里头,还有一句话说,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。你要把这两句话连起来看,你就有悟处。

2 从心内求,你自己真正发心,自然得佛菩萨感应。你从内求是感,佛菩萨就有应。佛菩萨是善友,我们要想求善知识、求善友,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吗?问题是你不肯向内求,那就没法子了!

3 向内求,怎么个求法?“好学”,这就是向内求。《论语》,诸位展开第一句话,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,就是赞叹好学。你真正有好学的心,就会感动佛菩萨来帮助你,感动一切善友;你不好学,再好的善知识,诸佛菩萨也帮不上忙。

4 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,这是诸佛菩萨、善知识的弘愿,也是他们的本愿。四弘誓愿诸位都很熟悉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他怎么能舍一个人?我们今天为什么遇不到善知识?不肯学。真正好学,你就会常常遇到善知识。

5 我跟大家讲的话,都是实话。我自己今天有这一点点小成就,没有别的,实在讲“好学”。我对于世间五欲六尘,这种娱乐的生活,一生没享受过,一生都在学习之中。我年轻的时候,欢喜亲近善知识,对于有道德的人、有学问的人,我非常仰慕。我只要有一点点的时间,我去亲近他们,听他们的教诲。

6 所以,我年轻时代的生活非常单纯,我所去的地方,几乎是固定的三个地方。哪个地区的名教授,我只要有时间,我去拜访他们;第二个我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;第三个是书店,其他地方都不去的。

7 我在台北,台北的书店老板都认识我,我看到好书可以带回去,可以赊帐的,不必付现金。他们都知道我,我有钱,我一定去还他。他们对我都非常爱护,肯协助。

8 好学非常重要,这是感应道交的大道理!你们要是说遇不到善知识,错在自己,决定不能怪别人。学习里面有真正乐趣,你没有好学的心,没有好学的行,你体会不到!



Saturday, September 19, 2009

~ 不受外面境界影响 ~


1 有同学问我:“要在生活中做到‘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’、‘清净无染,如如不动’,应从何下手?”要真正从哪里下手?从“看破、放下”下手。你能看破,你能放下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;如果不肯放下,那就没有法子。

2 不要说多,你只要把对一切人事物的执着放下,你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影响。说是说得很容易,做到很难。过去梁漱溟先生讲了一个故事,他认识一个武先生,比他大十几岁,最令他佩服的,就是武先生真的是提得起、放得下。

3 从哪个地方看出?从日常生活当中。武先生是真的做到了,他真做到了,他不是讲学,他是生活里面做到!

4 武先生哪一点最令他佩服?有一天,梁先生约了两个朋友去看他,他留他们吃饭。吃完饭之后,“你们随便坐,随便聊天,我要休息一下,十五分钟”,他坐在椅子上,就睡着了。

5 果然过了十五分钟,一秒都不差,他就醒过来,这个了不起!这是他完全得自在了。他跟你讲睡几分钟就睡几分钟,到时候他自然就醒来,这是什么?精神意志集中。他不散乱,他确实可以控制自己身体,让自己身体真正做到休息,睡的时候决不起一个妄念。

6 睡觉的时候还有梦、还有念头,没有真正休息!真正休息的时候,绝对没有一个妄念,那真的叫大脑休息。大脑一休息,血液循环系统跟消化系统就变成非常正常,这身体健康。如果你想事想得多,妄念太多,它压迫这两个器官,你这里头就有毛病。

7 佛法是以禅定为枢纽,八万四千法门,每一个法门都是修禅定。真正修禅定的人,他没有什么妄念。你看他没什么运动,他身体那么好,什么原因?他的心清净,他整个血液循环好,消化系统好,就这么个道理!

8 你要想身体健康,大脑可不能用得过分,胡思乱想就是用大脑用得太过分。不应该想的,你为什么要去想它?人家赞叹,没有什么好欢喜的;别人毁谤,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,耳边风一样,都无所谓!你能看破,你能放下,你就能真正做到“不受外面境界影响”!


Friday, September 18, 2009

~ 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/ 弘法与护法 ~


1 我常常做比喻说,弘法的人是教员,护法的人是办学校,是校长、是董事长,他们护持佛法,聘请教员教学。

2 弘法的人是教员,接受护法的人聘请,如果没有他们办学校,没有他们聘请,你教学再好,你都没有办法发挥,充其量像教私塾教几个小孩而已,这个教育效果不能扩大,所以弘护不能分。

3 弘法的人难得,护法的人也不容易。在中国历史上,我们都知道禅宗有个惠能大师,惠能大师一生的成就,诸位要知道,得力于印宗。

4 惠能大师要没有印宗的护持,即使他有成就,要打很大的折扣。为什么?要提升声望地位,是件不容易的事情!要不是印宗的护持,他不知要用多少时间,才能造成对社会大众的影响。

5 印宗法师当年在南方,已经是佛教的领袖,倍受大众的崇敬。印宗法师为他剃度,剃度之后倒过来拜他为师,听他教诲,这一下把他提升上去了,水涨船高。

6 你要晓得,惠能大师节省了多少年的时间!印宗一下就把他抬举起来,抬举成人上之人,你就晓得印宗不是普通人!

7 普通人对于能干的人,能力超过自己的人,总想尽方法贬抑他,想尽方法压他,怕他高过自己。印宗不是的,印宗看到一个真正比自己好的人,立刻就低头下拜。所以惠能大师是佛菩萨再来,印宗法师也是佛菩萨再来,所谓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。

8 护法不是凡人,凡人做不到,凡人有自私自利,哪能做到?凡人决定有嫉妒障碍,看到别人比自己好,心里总觉得难过,这凡夫;圣人则不然,看到别人好,鼓掌欢迎,凡圣差别就在此地!


Thursday, September 17, 2009

~ 人是一天比一天老 ~


1 我记得有一年过年,李老师在莲社为大家开示,一开端就说:“过年大家见面喜气洋洋,见面第一句话就是‘恭喜恭喜’,细细想来,有何可喜?寿命少了一年,业障又增加不少,严格地讲是悲哀,哪有什么可喜!”

2 人是一年比一年老,一月比一月老,再告诉诸位,一天比一天老。世间人习俗过年都要恭贺新禧一番,你要实际上把这个事实真相弄明白,有什么可喜的?一年比一年衰老,喜从何来?再说寿命,一年比一年短,有什么可喜的?

3 世间人颠倒错乱,把可悲的事情当可喜,真正可喜的事情早忘得干干净净。如果我们世情一年比一年淡薄,道念一年比一年浓厚,那才是可喜!

4 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都是六道轮回的因缘!世间人迷惑颠倒,天天在搞贪嗔痴慢,天天在搞六道轮回,哪有什么可喜!

5 普贤菩萨警众偈云:是日已过,命亦随减,如少水鱼,斯有何乐?这首偈,每个人都很熟,但是它不起作用,我们每天还是迷惑颠倒,一丝毫的警觉都没有。

6 普贤菩萨这四句话,对于我们是高度的警觉!活一百岁的人不多,就算你能活一百岁,一百岁有多少天?三万六千日。要是给你一个日历,一天撕一张,三万六千张,很快就撕完了。

7 我们每天家里挂的日历,每天撕一张,“命亦随减”,有没有这个警觉心?撕掉一张,我们寿命少了一天,几个人有这个警觉?有这个警觉的人,这是觉悟的人。

8 世间人迷惑颠倒,颠倒在哪里?他麻木不仁,他不觉悟,到死了他还不晓得,还不知道。一定要提高警觉,要晓得人命无常,然后真正抓住短暂的光阴,放下假的,要修真的。真的是什么?老实念佛,求生净土。


Wednesday, September 16, 2009

~ 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~


1 佛说法是应机说法,你是什么样的程度,就给你说什么法门。你是下下根人,眼光短浅,你没有想要脱离轮回,佛就教给你“断恶修善”,防止你堕三途恶道。

2 你是中上根性,佛一定劝导你把世缘放下,一心一意念佛求生西方净土,这是佛的大慈大悲!

3 我们世间人心地不清净,什么样的慈悲愿力都是假的;大慈大悲一定要在西方极乐世界才能圆满成就,禅宗庞居士一家,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。

4 唐朝时候,庞蕴居士非常富有,他学佛之后,把他家里所有金银财宝装上一条船,船划到江中心,砸个洞,船沉下去了。他搞这一套,实在讲,就是教世人一句话,“好事不如无事”。他留这一句话给后人。

5 我们是凡夫,会受外面境界诱惑,那就记住,最好持戒。戒律是什么?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一事不如无事。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!

6 要时刻保持你的清净心!清净才会平等,这个要知道,这不是消极。今天社会为什么这么乱?李炳南老居士说得好:“社会上好人太多了!”

7 好人多不是好事吗?老居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,“好人好事”,然后把那个“好事”画一个圈,表示那是破音字。好人是什么?“好事”,喜欢多事。每个人都“好事”,都抢着做好事,麻烦大了!

8 真正的好事,佛教给我们“随缘而不攀缘”,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。心地清净、平等、慈悲,你做的事,样样都是好事,那才是真正的好事!如果心不清净、不平等、不慈悲,做的好事,不是真正的好事。


Tuesday, September 15, 2009

~ 连释迦牟尼佛都办不到 ~


1 离一切分别执着,心就清净。学佛,特别是修净土,尤其是想在这一生成就,大家要牢牢记住六祖大师的教训:若真修道人,不见他人过。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?是修心地清净。

2 今天这个时代,生活紧张,压力沉重,工作繁忙,我们用什么方法、什么态度来学佛?《华严经》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。待人接物“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”,你这一句佛号就念好了,你这个佛号念的就得力了。

3 外着相,内动心,你这个佛号念得再好,一天念上十万声,古人讲的“风吹不入,雨打不透”,你也不能往生。为什么不能往生?你佛号念得多,没效果,不得力。

4 念佛求什么?求一心不乱。你是二心、三心,见色闻声,心都乱了,这怎么行?念得再多也不行。所以要记住,我修一心不乱的,我修清净心的。

5 总要记住:心净则土净。接触外面社会,外面人事纷纷来扰乱,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恩惠,为什么?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,时时刻刻考验自己功夫得不得力。

6 我看到了,听到了,心里生烦恼,我的功夫不得力。那是菩萨,那是我老师,他来告诉我:“你不行,功夫不得力!”面对这些人与事,不着相、不动心,很清净,那他就告诉我:“你的功夫得力了。”

7 所谓“历事练心”,在人事里面锻炼自己的清净心,锻炼自己的平等心,才能圆成佛道。离开这些人与事,你到哪里去修?你没地方修!所以修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。你要是说把这些不如意的人事环境都离开,那你有多大的福报?连释迦牟尼佛都办不到!

8 释迦牟尼佛僧团外面有提婆达多,里面有六群比丘,他的徒弟里面有不少是不听话的,调皮捣乱的。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弘法利生都得不到一天清净,你想得一天清净,你有多大福报?我们不能不觉悟!


Monday, September 14, 2009

~ 统统是我的老师 ~


1 我常常讲,顺境、逆境都是好境界,善人、恶人都是我的老师。会修的人,佛门里面讲善学。为什么?在顺境、在善缘,我在这个地方修不起贪恋;在逆境、恶缘这个境界现前,我学不起嗔恚。没有这个境界,我们贪嗔痴慢怎么断法?自己以为断了,那是假的。

2 我们在莲池大师《竹窗随笔》里面,他老人家就记载一个故事。一个老修行人住山住了二、三十年,很有道心。他不接触外面,不接触缘,心地清净。以后被人发现,很多人恭敬礼请他到城市里面去弘法,教化众生,一到城市里面去没多久,贪嗔痴慢就起来,就堕落了。

3 古人所谓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”,他被染污了。被染污,自己还不知道。所以真正修行,大乘教里头不认为避开境界去住山、去闭关会有效果。大乘教什么?教你在社会上去磨练。避开,找个深山石洞里面去,那是假的!那不是真的,没有经过考验靠不住!

4 所以大乘教的祖师大德常常考试学生,问你会么?这两个字的意思很有味道,很深。你会不会修?会修,不离开境界。我们遭受人羞辱,遭受人毁谤,消业障,不生嗔恚,业障就消了。羞辱我的人是我的恩人,不是他,我业障怎么会消掉?不是他,我的忍辱、持戒、禅定怎么修成功?

5 我这一生当中遭遇这些事情太多了,我念念感恩。毁谤我的人,侮辱我的人,羞辱我的人,我赞叹他,为什么?他一百个不好,他会有一个好处,我就抓住那一个好处赞叹他,不善的地方一字不提,我感恩。同时,时间长久之后,他知道我是以这样心情回报他,他会生惭愧,他会回头是岸。他帮助我,我应该帮助他;他成就我,我应当成就他,这善学。

6 夫子讲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”你说你想学,你找不到老师,这是笑话,这就是你观念上错误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万物统统是你的老师,谁说的?善财童子做给我们看到的。这是《华严经》上教导我们的,什么是善知识?各个人都是善知识,各个人都是老师。

7 我们看到人家行持是正的,与法性相应的,我们尊敬他、赞叹他,想想我有没有?我有,很好,要保持;我没有,跟他学。看到别人不善,我要想想我有没有?我有,赶快改;我要是没有,可不能犯他这个毛病。

8 一切人事物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,我们会不会觉悟?会不会接受?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统统是老师,我们如果不是这样的心态、这样的方式,我们在一生当中要想成就,跟诸位说,那是不可能的!


Thursday, September 10, 2009

~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~


1 世间人常说:“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。”这是自古以来,大家所体会到的事实真相。为什么会不如意?受业力的支配。什么叫业力?妄想。我们成天想东想西,成天在打妄想,妄想的结果就叫做业。

2 这个世间人受业力的支配,想做一桩好事不容易,所谓“好事多磨”,折磨很多!这些折磨从哪里来的?无始劫以来,我们造作的恶业所感。

3 我们希望事事如意,我有没有给别人如意?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关怀我,我有没有关怀别人?希望人家关怀我,这是果报。果报从哪里来?我要关怀别人。

4 我只关怀几个喜欢的人,不喜欢的,我不关怀了!喜欢跟不喜欢的,大概对比是十比一,那你不如意事就常八九了。

5 诸佛菩萨用的什么心?平等心、清净心、大慈悲心。佛关怀一切众生,所以一切众生见到佛都顶礼膜拜。他的因广,我们造的这个因太窄小,所以果报小,不如意的事情就常八九。这是一个业因果报相续的现相。

6 世法里头,因缘是多生多劫结下来的,不是一生一世。缘是生生世世结的,结善缘就得到大众的拥护;结恶缘是三途苦报,这就是说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。

7 我们受业力的支配,成天在打妄想,打妄想能成就吗?绝不可能。愿力才能够心想事成,业力不能够。

8 现在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,世间人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要占多大的比例?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,不是常八九!常八九不错了,然后你才晓得,现在人过的是什么生活!



Wednesday, September 9, 2009

~ 不能忍的决定不是人才 ~


1 自古以来大凡老师教学生,也就是讲“五年学戒”,五年学戒最重要的科目是修忍辱波罗蜜。你去看看《高僧传》,看看各宗的语录,你会发现非常普遍,学生拜老师,五年当中老师什么都不教他。

2 六祖惠能大师拜五祖之后,碓房里舂米八个月,八个月跟五祖没见过面。一般人说,我拜他做老师,八个月都见不了面,走了,我要跟他干什么?碰到这种人,祖师一定合掌,阿弥陀佛,早点走好。为什么?不能成就,他不是材料。所以头一个就是训练你忍辱,能忍他就有定。定之前方便是忍,没有忍哪来定,没有定,你怎么开慧?

3 由此可知,这么长的时间锻炼你忍辱,就是他在那里教学。他天天在教,虽然不跟你见面,他天天观察,天天注意你是不是真在用功,是不是真的在听经。开头就是训练,所以不能忍的决定不是法器,决定不是人才,走得再多都不可惜!如果对他挽留觉得可惜,那是你颠倒,是你的知见错误。

4 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的看法、做法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!普通人迷惑,普通人有感情,感情用事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是智慧观照,他不感情用事,他能忍。能忍就得定,这时候很容易一部经、半部经他就开悟,就大彻大悟,世出世间法一切就通达。

5 一个好老师要求的学生是这样的人,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你教一辈子也教不会。教他一样他就会一样,教他两样就会两样,不教他都不会,这个,你想想,一个老师他一生能教几个人?一个人也教不出来。一百年三万六千日,教三万六千桩事情,不教他全不会,这有什么用处?没有用处。

6 孔老夫子教学,“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”,老夫子不教,不收这个学生。为什么?死脑筋,木头脑筋。教一个会一个,孔老夫子不教。他教给你一样,其他的你都会通,这样的学生老夫子才肯教。所以孔老夫子教学也不是个个人他都收作学生,不可能的事情!他还是要考试,还是要有条件的。

7 佛家取材,就是取人取定,不管是显教、密教,不管是哪一宗,只要是真正的佛法,决定是取人取定。邪法那就不论了,邪法它的目标是在名闻利养,所以他不会对你有这么严格的要求。他只要你来,只要你捧场,只要你能送供养来,他目的就达到了。真正的佛法,这些东西统统不要,名闻利养全部都不要,道场也不要。

8 黄念祖老居士的看法,跟我们完全相同。道场不要大,不重形式,不重外表,不重人多,不搞热闹,同修贵精不贵多。修行重见性,不重感应,不重神通,不搞这些东西!念佛,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,修一心不乱;凡是障碍一心不乱的,我们一定要远离。能忍、有定,念念都求一心的,十方如来都欢喜、都赞叹!


Tuesday, September 8, 2009

~ 老百姓是享福的 ~


1 现在社会为什么这么乱?人不知道自己的本分,不晓得我在这个世间应该做些什么。看到别人想做,我也想做,这个就难了。

2 一个国家总统只有一个,他做,我也想做、他也想做,怎么办?打!打得头破血流,这个世界就乱了。在从前,总统是谁做?福报大的人做,他有福、有智慧,我们大家享他的福。

3 现代人不念书,不相信这个话,念古书的人相信。这个家庭,当家的,兄弟多,总是推选一个当家。当家的人有智慧、有福,一家人、一族人享他的福。一个国家领导的人有福,我们一国人享他的福。

4 有福的人,大家服他,听他的话,喜欢他,这就是有福。做领导的人,底下都不听话、不服他,没福!没有福就赶快下台,不下台造罪业。现在大家不讲这个,觉得你能,我比你还能,这个东西不是能与不能,是福报,特别是个做领袖的人。

5 领袖,孙中山先生讲得好,领袖不要有能力,领袖要有权,他底下的干部要有能力,为什么?他们是执行的、办事的。在佛法上讲,在儒家来讲,不是讲有权,是讲有福,修福!实在讲,有福就有权,有权不一定有福。有福,大家听你的、大家服你的,那就是权。

6 要想当个领导人,怎么修法?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一个领袖,诸位要晓得,多生多劫修习的善根福德,这个怎么能争?他过去生中培养得那么深厚,我不如他,我怎能跟他争?我有智慧有能力,甚至我讲出的主意、做的政策比他做的还好,但是没人听我的,这就没福报!

7 没福报,怎么能争?不能争!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,他守本分,不争,社会才真正达到安和乐利。过去选贤与能,选上还未必肯去,为什么?责任太大。那都是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,牺牲奉献出来替老百姓做事情。不像现在这个官,大家抢着做,从前没人要做,真正头脑清楚的人不做!

8 不要说是竞选,你抬着我去做总统,我也不干,我感觉那个太苦、太拘束!走路还要人保护,不方便;不愿意见的人,也得天天跟他握手,多累!每天开会累死人,这事情不能干。最快乐的,就是当老百姓。那些人是造福的,老百姓是享福的!要明白这个道理。


Monday, September 7, 2009

~ 听话的人有福 ~


1 《影尘回忆录》里面记载那个晒蜡烛的法师,其笨无比,他后来成为讲经的大法师,笨有笨的修学法!其实还有一个比他更笨的,你们知道吗?《阿弥陀经》讲的周利盘陀伽,比那个晒蜡烛的法师还要笨。

2 周利盘陀伽,是世尊会下头脑最笨的一个学生,他没有记忆力,一首偈子念三个多月才念会,这也是很少有的,这真正是下根人,愚痴到了极处!

3 周利盘陀伽太愚痴了,但他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老实,所以释迦牟尼佛能够教他。他在佛的会下,最后证得阿罗汉,到最后是辩才无碍。

4 谛闲老法师教那个晒蜡烛的法师,大概就是比照释迦牟尼佛教周利盘陀伽的办法,果然有效,成功了!这两个人笨是笨,但他们老实,老实的人有福!

5 善根、福德,你少一边没有关系;善根、福德都没有,就没法子,佛菩萨对你也无可奈何!晒蜡烛的法师和周利盘陀伽,这两个人都没有善根,就是说他没智慧,可是他有福。

6 福是什么?听话,有耐心,有定。你怎么样教他,他就怎么样学,绝对不改变,这个人有福。诸位要晓得,福报是耐心,是恒心,是定。

7 “禅定”是福,“般若”是慧。没有智慧,有禅定,他心定得下来,行!心定不下来,他有慧,他一闻千悟,那也行,这两种人都是决定有成就。

8 怕的是福慧两边都没有,那就很难了,不但是谛闲法师教不出来,释迦牟尼佛也教不出来,所以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要修福、要修慧!这是我们自己一定要警悟的!


Sunday, September 6, 2009

~ 老实人容易得度 ~


1 民国初年,你们看倓虚法师的《影尘回忆录》,里面记载一个晒蜡烛的法师。这个法师真的是没有智慧,很笨。他的好处是老实,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能可贵!

2 寺庙里头一些年轻法师欺负他,常常拿他开玩笑。六月热天,人家晒经书、晒衣服、晒棉被,年轻法师告诉香灯师:“蜡烛要晒,不晒就长霉了。”

3 你看他就那么老实,就把蜡烛统统搬到外面去晒了。这一晒,全都晒化掉。到了晚上上殿的时候,他没法子点蜡烛,蜡烛都晒化了。

4 维那师当然对他非常不高兴,就告诉老和尚。老和尚了不起,他知道这个人老实,老实人有成就!老和尚就叫他不要再作香灯,叫他到阿育王寺去拜释迦牟尼佛的舍利,一天拜三千拜。

5 他老实,听话,叫他拜三千拜,一拜都不少。拜了三年,他开悟了。开悟,他做了一首偈,请人家送给老和尚看。老和尚一看,不错,召见他。以后他能做诗,他能做偈,他能讲经说法。他没有学过,自然就通!

6 真诚心能感动诸佛菩萨,我们谚语里常讲:“诚则灵”。什么是灵呢?智慧开了,真诚心开智慧。《金刚经》上讲的: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。”

7 他拜了三年,一天拜三千拜,拜到心清净了!烦恼消了,业障消了,智慧现前了,世出世间法他一接触就通达。

8 这是寺庙里的香灯师,没有念过书,不认识字,他最大的长处是老实。老实人难得,老实人容易得度!


Saturday, September 5, 2009

~ 偷钱去放生


1 “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”,这首偈子非常有名,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所讲的。

2 永明延寿大师是先学禅,在禅宗里面大彻大悟,回过头来念佛,成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。永明延寿大师,传说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。他有一部大书《宗镜录》,一百卷,流传后世,另外还有《万善同归集》。

3 永明延寿大师,没有出家之前,是管税务的。大概税务里面的出纳,管这个的,国家的财产。

4 国家不知道修福,他就偷偷地把国税里面的钱拿出来去放生。因为常常做,大概是用了不少钱,以后被发现,被查出来了。

5 查出来是死罪,判刑是死罪,可是报到皇上那里去,皇帝觉得这个人很奇怪,“拿这么多钱放生,他并没有自己用”。

6 那时候是判死刑,杀头。皇帝就吩咐那个执刑的监斩官:“绑到法场杀头的时候,他要不怕死,没有恐惧的心,你就不要杀他,带回来见我;他要是害怕,杀掉就算了。”

7 结果到了法场,他真的很从容,面不改色。监斩官问他,“你为什么不怕死?”他说:“我一条命换了千千万万的生命,值得!”他一点也不害怕!

8 监斩官把这件事报告皇帝,皇帝把他召见,问他:“你愿意做什么?”他说:“我愿意出家。”皇上就成全他,给他做护法。这是我们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,永明延寿大师,他有这么一个故事。


Friday, September 4, 2009

~ 诚敬是入道之门 ~


1 一位大德无论是世间、出世间的要传道,他在弟子当中选什么?他有标准,不是没有标准,印光大师常讲的“诚敬”,这就是他选择的标准。

2 一个学校老师,尤其是资历深,教过几十年书,接触过许多的学生,接触人多了,他就会看人。看你有几分诚敬,而且又能知道你有孝廉,你可以传法。

3 孝廉是基础,是德行的一个基本,加上诚敬就会传法,这就能传法。为什么?印光大师讲得好,学问之道,儒释道三家是大学问,承传要靠真诚恭敬。没有真诚恭敬怎么样?你不能吸收。

4 不是老师吝啬,老师全盘给你了,你没有接收;你有真诚心、恭敬心,老师做的、老师讲的,你才能有体会。每个人真诚心度数不一样,所以每个人体会的浅深不相同,但是不会错解。

5 如果不是真诚心,有邪曲心,我们讲有虚荣心、有傲慢心,那往往听老师讲解会曲解。开经偈里面讲“愿解如来真实义”,这就做不到了,他怎么样?误解如来真实义,曲解如来真实义。这种人我们看到太多!

6 所以诚敬是入道之门,入德之门,真的是一把钥匙。我们要想真的在学问上成就,在佛道上成就,你这两个字具备,还加上“孝、廉”,你没有不成功的。纵然这一生没有缘分遇到善知识,你可以做古人私淑弟子,就像孟夫子一样。

7 孟子一生没有遇到高人,他以孔子为老师。孔子不在世了,孔子的书在。读孔子的书,他能解孔子真实义,能依教奉行,他学得很像,所以今天讲到儒都讲到孔孟,没有说曾子,没有说颜回。说孟子,孟子跟孔子没见过面,就是具足了“孝廉诚敬”。

8 作圣作贤,关键不在外头,关键在自己本身。“孝廉诚敬”这四个字,本身有没有具足?这四个字若是具足,没有一个不成就的!


Thursday, September 3, 2009

~ 私淑弟子 ~


1 学佛要有“师承”,没有“师承”,说自己修行成就,这很难!我们现在要想找个好老师,到哪里去找?说实在地,真正善知识他不会宣传,甚至于许多人不认识他,不了解他,我们到哪里去找老师?

2 我们现前这个世界遇到这些法师、大德,你要想依靠他,太难了,不可靠!找不到老师,那怎么办?跟谁去学?找古大德作老师。为古大德的“私淑弟子”,我们才真正有一条明路可走。

3 中国从孟子开始,有所谓“私淑弟子”,这是开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。孔老夫子过世了,孟夫子一心一意学孔子,孔子的著作留在世间,他依照孔子的教训来修学。孔子是“大圣”,他成为“亚圣”,他学成功了。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代很多。

4 在佛门里面,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“私淑弟子”。蕅益大师就是学莲池大师,莲池大师那个时候也往生了,蕅益大师依莲池大师的著述来学。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,他成为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,是我们莲宗九祖。

5 在此地我给诸位同修建议,学古来大德,为什么不学阿弥陀佛?阿弥陀佛的著作在哪里?净土五经就是。

6 净土五经当中,我们可以依照《无量寿经》的教训认真去做,再以《弥陀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普贤行愿品》、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以及历代的注解,作为我们修学的补充教材。

7 我们要认真学习,使我们这一生心里面所思所想、见解行持都能够不违背经训。真正在净土五经上奠定功夫,十年、二十年之后,你就像阿弥陀佛了!

8 我们是以阿弥陀佛为师!所谓“私淑弟子”,就是跟定一位老师,以后人家问:“你皈依哪里?”你回答说:“我皈依阿弥陀佛,我是阿弥陀佛弟子。”这就对了!


Wednesday, September 2, 2009

~ 宁动千江水,不动道人心 ~


1 印光大师灵岩山的道场,你看看他的规矩,他不请法师讲经,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,这是绝对正确!为什么?请法师讲经,请这个,不请那个,得罪人!

2 法师请来的时候,宗派修学不相同,会把大家的信心乱掉。古德所谓“宁动千江水,不动道人心”,现在这一些讲经的人,尤其是一些年轻人,不懂得讲经的规矩,处处他是好心,效果?破坏道场。

3 古德讲经是赞叹,譬如说,你是禅宗道场,我是修净土的,你请我到这里来给大家讲开示,我绝对不会劝你修净土。我劝你修净土,会把你的道场破坏;我一定是赞叹你的道场,赞叹你的老师,使大众对你更有信心!

4 我第一次到香港,一九七七年,圣一法师请我到宝林寺去讲开示。它是禅宗道场,幸亏我还有一点口头禅。我过去讲过《六祖坛经》、《金刚经》、《心经》,禅宗的语录我还讲过几遍。

5 “宁动千江水,不动道人心”,所以我到那里,第一个赞叹圣一法师,赞叹他们的老师,第二赞叹他们的道场,第三赞叹他们所修学的禅宗的方法,帮助他们增长对于他老师领导的信心。我们成就他,我都说禅宗好。

6 我离开的时候,走在路上还有几个人陪着我,就问我:“法师,禅既然这么好,你老人家为什么念佛?”我也是说的真实话:“禅是上上根成就,我是下下根,我知道它好,我没有办法学。”

7 我在新加坡,演培法师请我去讲开示,演培法师修弥勒净土,我修弥陀净土,不一样!所以,我到他那里讲开示,弥陀净土一字不提,统统讲弥勒净土的好处。我希望同修们认识演培法师,真正亲近、学习演培法师,这样他才会成就。

8 俗话常说,“宁动千江水,不动道人心”,我们对别的法门,要称赞,不能毁谤。要像善财童子一样,自谦而赞叹别人!



Tuesday, September 1, 2009

~ 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 ~


1 古德常说“历事练心”,练什么心?练一心。一切事、一切境界里面,看你那个心是不是一?所谓一,决定没有分别、执着,没有妄想,事事无碍!到这个境界,这是个高级修行法。

2 没有到这个境界的,那他必须跟一个老师,为什么?他分别、执着很重,没有能舍掉,得跟一个老师。跟一个老师,他只有一个分别,没有两个分别,他比较正常。

3 譬如生病的时候,他吃一种药,这个药吃得很对症,很好,如果再叫他多吃一种药,这两种药不对劲,那就病上加病,也许吃死了。所以,不能亲近两个善知识,两个善知识指两条路。

4 功夫不到家的时候,一定要守着一个老师,古人讲的师承。《华严经》上那个例子太好,善财童子根本智没现前的时候,跟一个老师,文殊菩萨,只跟一个人。

5 高明的人,高手,他要教一个学生,要问你:“你过去亲近哪些人?”“我亲近哪些哪些,我读过哪些哪些”,他一听:“很好,不错!你很难得,你去吧!”对你一番赞叹。为什么?无可救药,太乱了。你的成见太多,没有办法救,救不过来!

6 如果你跟他说:“我过去一个人也没有亲近过,什么也没看过。”“好!好学生,你跟着我,你永远不要离开”,他就认真教你,为什么?可造。只要你肯发愿、肯用功,一定能够教得出来。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师承。

7 世出世间法都要师承,都要有老师指导;没有老师指路,就是盲修瞎练。可是老师里面有正有邪,《楞严经》上说,现在这个世间,“邪师说法,如恒河沙”。明师难求,不容易遇到!你要是能遇到一个好老师,那你很幸运;要是遇到一个邪师,这个麻烦就大了!

8 现在人修行困难,为什么?没有师承。现在是民主自由,讲经地方太多了,到处去听,天天增长邪见,这个损失太大了!